近日有調查發現,本港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病童個案的用藥比率,雖較以往提升,然而很多家長仍常誤解此症只要教養得法自可改善。專家指出,由於ADHD與腦內分泌失衡有密切關係,最有效的改善方法還是服用藥物,而且新一代藥物的療效更為完善,拖延治療只會令病情加劇,甚至在成年後進一步惡化。
家族遺傳因素較大
對於注意力不足症,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正平說:「此症屬於一種長期的慢性神經生理疾病,病因主要與遺傳因素或腦部創傷等有關,導致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異常而致病。當中遺傳因素約佔七、八成,如果父母雙方其中一方患有此症,子女約有50%機率會罹患,如果其中一位孩子患病,其兄弟姊妹也有三分一機會患上。因此ADHD個案往往會在整個家族中反覆出現。」
患者的症狀,例如不專心、過動及衝動等,均是由於腦部額葉異常,加上多巴胺分泌失衡,減弱腦部控制自我行為和專注力的功能,因而造成孩子有不專心、衝動、坐不住、情緒和動作等控制失調,以及組織計畫能力不佳等。
九歲前確診減影響
部分家長以為這些症狀可以隨着年齡增長而慢慢改善,但研究發現,這些症狀通常在童年早期出現,而且半數以上會持續至成年以後,如果缺乏治療,甚至會進一步惡化。
張醫生指,這些孩童常會重複一些惹人討厭的行為,例如發出聲響、捉弄別人等,人際關係和學習都會造成障礙。由於患者自制能力較弱,有研究顯示,ADHD患者如果缺乏適當治療,將來犯上說謊、打架、犯罪等不當行為的風險,均較一般人高。「建議家長如有懷疑,應早於孩子六至九歲左右,為他們進行適當評估,盡早確診或排除患上ADHD的可能。否則若九歲以後才治療,病情對兒童的影響,將隨年漸增。」張醫生稱。
臨牀問診各方評估
張醫生續指,現時確診ADHD的方法,主要為臨牀診斷,醫生會為孩子進行詳細問診,當中包括家長、老師、保母,甚至同學、朋友等,綜合意見和了解。
孩子平時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和情緒狀態。ADHD與一般頑皮的最大分別,就是於面對不同人群、環境情況下,都一樣會表現出專注力不足和衝動的狀態,不能自控。跟所謂的小朋友頑皮天性,在老師或家長嚴厲責罵下,已可受控或自我控制行為,有很大差別。
按症狀施治
張醫生指出,一旦確診,現時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服用藥物,用以控制患者腦部多巴胺分泌回復平衡,藉此改善症狀。治療ADHD的新一代藥物有一、二綫之分,第一綫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類,常用的藥物為Methylphenidate,一般於用藥後,約70%至80%病童症狀可獲得改善,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欲受抑制及出現睡眠障礙。
第二綫用藥為非中樞神經興奮劑類,例如三環抗憂鬱劑及安非他酮,主要用於對中樞神經興奮劑無反應的病童。由於專注力不足症臨牀上可分成三類:注意力不足型、過動衝動型和混合型,具體上患者選擇哪種藥物,需要視乎病情及所屬類型而定。
行為治療成效較低
張醫生說:「部分家長擔心長期用藥會對子女造成重大的副作用,但醫護人員會評估用藥和不用藥之間的利弊,大多數情況下,藥物均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緒、學習和人際關係,實在是利大於弊。」
他強調,行為治療、認知治療及特殊教育輔導等方式,雖然同樣可協助過動兒減少上述問題的產生及病徵惡化。但一般而言,行為治療只對約三成的病童有較明顯療效。建議患者應同時接受行為及藥物治療,兩者相輔相成,再加上醫護及病人雙方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精神科專科醫生 張正平
資料分享:
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