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的康復治療,往往是腦神經科、腦外科及精神科醫生的協同合作。中風的過程影響腦部組織的血液輸送,令組織缺氧壞死,繼而一連串的發炎、釋出對神經有害的物質、纖維化及萎縮(Wium-Andersen et al., 2020)。患者接受急性中風治療後,還有數星期至數月的康復期,這復康治療更是作為長期功能復元(functional recovery)及維持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風生還者當中,大概每3名就有1位患上抑鬱症(Guo et al., 2022)。而患上中風後抑鬱症,亦會有較大的死亡率及較差的功能復元。在過往10年中,這種情緒病越來越受到醫生的重視,情緒的照顧成為循證(evidence-based)復康醫學中的重要一環。根據現有的數據中,抑鬱症會在約10-40%的患者於兩年內出現。據香港中風基金的資料(香港中風基金會, 2017),本港平均每日有68人初次或再次中風,即一年約25,000人,按此計算,兩年內最少有250人會在中風後患上抑鬱症。
雖然數字看似可怕,但正面之處是醫護人員已正視這問題。照顧者第一步要留意患者的情緒變化,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第二步,若抑鬱徵狀出現,應考慮求診。我們已初步掌握有關抗抑鬱藥在中風患者身上的治療有效度及安全性的臨床數據,精神科醫生使用藥物亦會考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不適合或不希望使用情緒藥的患者也可考慮針對中風復康的心理治療或腦磁激治療(Sarkar et al., 2021; Shen et al., 2017)。
故此,病向淺中醫,一起為良好的生活質素努力。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汪嘉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