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汪嘉佑醫生精神健康專欄】拒學(school refusal)系列二:拒學的成因

info456953

汪嘉佑醫生 | 香港 | 精神料醫生 | 思健醫務中心 |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_汪醫生_拒學(school-refusal)系列二:拒學的成因

拒學(school refusal)行為為該學生、學校及其家庭帶來困擾,這現象並非由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種環境及成長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伴隨拒學的情緒困擾通常有不同的誘因,而且這些誘因往往是長期累積的,例如學業壓力、同伴關係問題、家庭矛盾等。缺席上課(absenteeism)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暫時逃離壓力的方法。

個人因素

孩子對自己要求過高、完美主意、學習上遇到困難、自信不足,或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problem solving),都可能讓他們對學習產生恐懼,進而減少對學校的參與。此外,身體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孩子的專注力,降低上學的意願。

家庭因素

家庭破裂可能對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帶來負面影響,減少他們參與學校的動力。父母的心理問題可能導致家庭氣氛不穩,進一步影響孩子的情緒和學習環境。而父母過度保護或期望過高,則可能讓孩子缺乏面對困難的能力,甚至感到不被理解,增加他們的壓力。

學校因素

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期可能讓孩子感到壓力和焦慮,對新環境產生抗拒。如果學校的日常安排混亂或缺乏穩定性,孩子會感到難以掌控學習任務,繼而影響學校參與度。同時,校內人際關係不佳,例如遭受欺凌,也可能讓孩子產生心理創傷,導致他們不願上學。

社會因素

現代社會對學生學術表現的高度要求,可能讓孩子感到壓力重重,進而影響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如果缺乏適當的支持服務,孩子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幫助,增加他們克服拒學問題的難度。

拒學是一種複雜的行為表現,有效協助拒學的兒童及青少年,需要耐心地解決背後的情緒困擾,以及家庭和校園中的潛在問題。孩子往往無法像成人那樣清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因此我們需要留意他們的情緒、行為與身體變化,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拒學現象,為孩子提供更健康的學習與成長環境。


 

✍🏻撰文:精神科專科 汪嘉佑醫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