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是其中一種學生缺席(absenteeism)的情況,泛指拒絕到校上課的情況,包含形容懼學、倦學、怠學、厭學的行為,有不同的嚴重程度。這情況在最近十年,尤其是疫情後拒學的小朋友愈來愈普遍,原因也愈來愈複雜,成為讓人擔心的社會現象。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指出,「拒學」不是一個醫學名稱或精神科診斷,而只是形容小朋友對於上學產生很大抗拒感或不安感的現象,且持續性出現。「拒學」較為常見於學齡兒童,每100個學童中大概有1至5位曾出現拒學的情況,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約為1%至2%。
拒學的學生通常具備以下四項特徵:
1 | 缺席或部分缺席 | 因拒絕上學而長時間缺席;過去兩週出席率低於 80% (不包括合理缺席如生病)、經常遲到。 |
2 | 情緒困擾 - 焦慮和抑鬱 | 小朋友會因上學前或上學期間有負面情緒或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抱怨身體不適、不快感、抑鬱焦慮等情緒困擾。這些負面情緒通常伴隨著過度膽怯和社交退縮。 |
3 | 家長知曉孩子在家中沒有上學 | 拒學小朋友通常會在父母知情的情況下留在家中,與逃學(truancy)正正相反。 |
4 | 沒有明顯的反社會行為 | 拒學的小朋友在沒有上學的日子並沒有參與偷竊、搶劫、打鬥等嚴重違規行為。他們多數不會外出或尋找其他娛樂方式,相反地,他們常留在家中,主動減少外出活動,在家溫習或做功課。 |
出現拒學症狀的小朋友(當中有 50% 到 80% )會被診斷出患有一種或多種精神障礙,例如抑鬱症、分離焦慮症、特定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和驚恐症。因此,家長、老師及從事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士應重視早期識別和介入,以確保高風險個案得到適當的支持和協助。透過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及早介入,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應對挑戰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和心智發展。
✍🏻撰文:精神科專科 汪嘉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