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時將近三月底,天氣變得悶熱潮濕,往日正是流感的高峰期。在這個時節以往多被問及接種流感疫苗須要注意的事項,今年則變成了﹕「我正在服用精神科藥物,適合接種新冠疫苗嗎?」或「我看到一些報導說有情緒病的患者不適宜接種新冠疫苗,是這樣的嗎?」筆者亦想趁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下相關的資訊。
基於新冠疫苗的使用時間仍然較短,相關的資料或研究數據比較有限,即便是筆者所屬的精神科醫學院暫時亦未有發布任何新的指引 (附註1),筆者只能從其它途徑去探查這方面的訊息。首先參考世界衛生組織(世衛)關於新冠疫苗的資訊 (附註2),世衛建議以下病症的人不應接種疫苗﹕
對疫苗的任何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
如果目前生病或出現COVID-19症状
世衛同時指出疫苗在特定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不過他們就沒有明確地說明所謂的特定人群有那些。直觀地說除了上述兩種情況,其他人士都可以考慮接種新冠疫苗。在歐美等地區更普遍認為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士應優先進行新冠疫苗接種。一份於本年二月發布在「刺針」的文章 (附註3) 指出,患有嚴重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或嚴重抑鬱症)的患者如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病情一般較為嚴重,有較大機會須要住院,其風險程度更有如患有心肺疾病或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的病人。在英國等疫情高危地區亦已開始實行新措施,為相關的群組優先及免費接種新冠疫苗 (附註4)。
在香港則暫時未有相關的數據或措施,不過仍可以通過衛生署的網站及小冊子 (附註5) 了解疫苗的適應性。在現有的疫苗資訊裏面,不管是那一種疫苗皆沒有提及患有精神疾病的不適宜接種的情況。不過,在克爾來福 (sinovac) 的資料裏 (附註6) 有稍為提及「有驚厥、腦癇(前稱癲癇)、腦病或精神疾病史;或有這些病症的家族史,便應先咨詢你的醫生」。
誠然,每個地方的染疫風險皆有不同,所得出的指引亦有不同。當我們去給予建議的時候亦須按著每個人的身體情況、精神情況、染疫風險等等來作一個較為全面的風險評估。大家不妨在接種疫苗前多多咨詢醫生的意見,這樣亦可以減少大家對接種疫苗的憂慮。
最近接觸的個案便有幾位是在接種疫苗後出現一些情緒反應的。其中一位在情緒上變得容易緊張,血壓亦不時有偏高的情況。另一位則出現驚恐的情況,經常禁不住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即使理智上明白風險是頗低的。
對於以上的情況,筆者會作出以下的建議﹕
儘量減少瀏覽太多疫苗事故相關的新聞。我們都明白有重大事故的情況是較容易放在報章頭版的,如果我們重覆地看同一類的報道,便會無形中加深我們的恐懼。如果我們跟事故裏個案的情況較為接近,我們的代入感就會更強,恐懼的感覺便會更大。
儘量用中性的態度去看待事故數字。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更傾向於用「比例」多於「實際數字」看待事故,例如當我們的認知是「在五十萬個樣本中有五個出現特殊情況」,這比起單獨的知道有五個特殊情況便來得更為全面,相對地亦可以減少我們的憂慮。
有任何的疑問最好向醫生或相關的專家查詢或求證,避免自己不必要地猜想或在網上查找資訊。
不可否認的是,疫情在三月中開始有好轉的跡象,銅鑼灣的街道亦恢復往日的人山人海,筆者在放假的時候亦多了帶家中的兩個小朋友外出放放電。當然,暫時仍未是可以放鬆的時候,抗疫三寶「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仍然是必須的。
撰文:精神科專科 張正平醫生
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