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甚麽是身心症?
身心症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特徵是心理上的問題轉化成為身體上的症狀,但在生理上卻又找不出可以解釋身體症狀的病因,但身體的問體就持續地困擾病人並且影響到病人的日常生活。
2. 身體上症狀是假的嗎呢?
病人感覺到的病徵並不是虛構、不存在的,它們是確切存在的,只是生理上的因素不能完全解釋其產生的原因或其嚴重性。
病人亦可以同時有身體的疾病和身心症,兩者是可以共存的。只是病人會不成比例地被病徵所困擾,甚至整副心思均被病徵、疾病佔據著,正常生活、情緒,行為均受到很大的影響。
3. 身心症有不同類別嗎?
身心症主要有3大類別﹕
1. 軀體症
病人的身體經常有多樣的不適,患者會經常注意自己身體的症狀而導致情緒高度緊張,常見的不適就包括痛症、疲倦、無力、氣促等等⋯⋯
2. 疑病症 (疾病焦慮症)
病人會經常因為身體的反應而擔心自己有重病,他們會見不同的醫生,經常檢查自己的身體,亦會經常上網找資料,結果越看就越擔心越害怕。過多的檢查及治癒有時甚至會帶來副作用及更多的不適和更多的困擾,因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3. 轉化症
病人會因為情緒的困擾而出現牽涉運動或感覺神經系統的身體症狀, 包括吞嚥、發音、肌肉動作等等,例如病人會經常覺得吞嚥困難或某部份身體無法活動等等。
4. 為何情緒的問題會導致身體出現不同的不適?
身體和情緒一直都處於一個相互影響的狀態,負面的情緒會通過影響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系統等等,而影響我們的身體。例如,當我們情緒緊張的時候,身體會出現心跳快、氣促、腸胃不適等等的身心症狀。同樣地,當我們身體有不適或者有長期痛症,亦都會持續影響我們的情緒。
5. 身心症的成因是甚麽?
從生理的角度,有研究指出身心症病人的生理警覺的狀態可能與常人有輕微的差異。身心症病人對於痛楚,不舒服的感覺相對較敏感,容易察覺到身體一些正常的反應。
從心理的角度,身心症病人對情緒的察覺較弱,他們未能察覺到「情緒」本身,只會察覺到伴隨情緒而來的身體不適。這可能因為患者從小到大身處的環境影響或對自身的情緒、心事不重視甚至是忽略,因此長大後,他們仍會傾向於壓抑情緒,亦不善於表達。而被忽略,被壓抑、不被接受的情緒和情感需要則會轉化為身體的病徵。
6. 心症普遍嗎?
參考外國的數據,身心症的發病率大概為為5-7%,女性的發病率比男性高,比例大概為10:1。
7. 小朋友有機會有身心症嗎?
由於小朋友的語言能力、察覺情緒的能力不足夠幫他們表達情緒及需要,因此他們亦有機會出現身心症。尤其是當他們擔心或處理不到一些事情的時侯就有機會出現身心症。小朋友最經常出現的身體病徵是肚痛或頭暈。
8. 心症會有機會引申其它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嗎?
有研究顯示呢,身心症既患者有不少都有其它的情緒問題,其中一份研究指出大約7成的身心症患者有情緒方面的問題,例如出現抑鬱、焦慮、失眠等等既情況。有部份病人,因為長期擔心自己身體有大病,甚至會出現驚恐發作的情況。有些個案甚至會有濫藥、酗酒等等的問題。
9. 身心症應該如何處理呢?
治療的第一步,就是「適量的」的身體檢查以排除可能的身體問題。太多的檢查,反而會弄巧成拙,令身心症病徵加深。身心症治療的重點是引導病人慢慢去明白、處理及消化隱藏於病徵背後的心理困擾、被忽視與壓抑的情緒及需要,以及學習如何處理壓力和負面情緒。視乎病人既況,有時亦會適當地使用藥物去抒緩情緒困擾、抑鬱或焦慮的病徵。
10. 有甚麽好方法可以預防身心症的出現呢?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當身體出現不適時,可能是一個訊號,提醒自己不要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或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應該要通過適當的生活調適去控制自己的壓力水平,例如建立規律的生活習、安排適量既運動、建立興趣和社交,從而提升個人的抗壓能力。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張正平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