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nfo456953

【張醫生精神健康專欄】精神科簡稱


張醫生 | 香港 | 精神科 | 精神健康專欄 | 張正平醫生 | 思健醫務中心【張醫生精神健康專欄】精神科簡稱

談及精神科疾病,相信不少人都聽過ADHD, GAD, PTSD等等的英文簡稱,這些簡稱分別代表了甚麽呢?以下筆者會分疾病及治療兩部份為大家一一解答﹕



疾病篇﹕

思健醫務中心_精神科專科張正平醫生_精神健康專欄_精神科簡稱_疾病篇

「兒童發展障礙」

1. ADHD:

專注力不足及

過度活躍症

​ADHD是「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簡稱,即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患者在童年時期已出現症狀,包括活動量過多,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等。不少家長誤以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是兩個不同的疾病,但其實它們是被歸類在一起的。

​2. ADD:

專注力缺失症

​ADD全名是「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即是專注力缺失症,患者大多在童年時期已出現症狀,包括容易分心、無法持續保持專注力及粗心大意等,是屬於其中一類ADHD。

3. ASD:

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全名是「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即是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在社交、溝通以至認知、情緒、行為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差異及困難。

​4. ODD:

對立性反抗症

ODD是「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的簡稱,即對立性反抗症,大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身上。小朋友會長時間不斷出現對抗行為,容易鬧情緒、出現爭執及不服從指示等。

​5. CD:

行為規範障礙症

​CD代表「Conduct Disorder」,即行為規範障礙症,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泛指患者的品行出現障礙,因而出現持續的攻擊性、反社會性及對立違抗性的行為。


「情緒疾病」

6. BAD:

躁鬱症

BAD即是躁鬱症,英文全名是「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患者在狂躁及抑鬱兩種極端情緒之間不定時地遊走,嚴重更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及日常生活。

7. GAD:

廣泛焦慮症

GAD的全稱為「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中文名為廣泛焦慮症,是其中一種常見的精緒病。患者會過度地擔憂及經常預期有危險事情即將發生,導致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疲勞及易怒,甚至對他們日常生活造成困擾。

8. MDD:

抑鬱症

MDD的全名是「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亦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緒病,患者會持續地情緒低落,對平時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或動力及思想變得負面等。

9. OCD:

強迫症

強迫症亦是另一常見的精神科疾病,其醫學簡稱為OCD, 即「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強迫症是屬於焦慮症其中一種,患者經常受強迫思維所困擾,或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行為。

10. PTSD:

創傷後壓力症/創傷後遺症

PTSD英文全稱為「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即是創傷後壓力症或創傷後遺症。它是其中一種焦慮症,大多發生於一個人經歷過巨大的威脅性或災難性的事件後,每當患者憶起創傷事情時便感到恐慌、易怒或容易失落,甚至情緒失控。

11. SAD:

社交焦慮症

SAD是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即社交焦慮症,是恐懼症的一種,患者會對社交以及與人對話感到不適應與害怕。


女性情緒疾病

12. PMDD:

經前焦慮障礙症

PMDD又名為「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是指女性在月經前一週左右開始出現易怒、焦慮、憂鬱、體重增加、下腹及胸部腫脹等情況,約有5至8成女生會受經前焦慮障礙症困擾。

13. PND:

產後抑鬱症

PND全名為「Postnatal Depression」,患者在嬰兒出生後情緒持續低落,包括感到沮喪、憂愁,無故的哭泣或欲哭無淚,甚至對以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等,嚴重更會影響患者照顧初生嬰兒及阻礙母親與嬰兒建立連繫。


飲食障礙

14. BED:

暴食症

BED的全名是「Binge Eating Disorder」,中文名為暴食症,顧名思義是一種進食失調症,患者因為心理因素導致他們身體未能受控地瘋狂進食。

15. AN:

厭食症

AN 的全名是 Anorexia Nervosa,中文名為厭食症。患者對自己的身材和體重過份重視,他們對肥胖有極端的恐懼,他們會用不同的方法去制體重。就算患者的體重已經過輕,他們仍把「減肥」掛在嘴邊。


性格障礙

16. ASPD: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ASPD全名是「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即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屬於其中一種人格障礙,患者會出現不負責任、為自身利益造成他人傷害及反權威等性格特徵。

17. BPD:

邊緣型人格障礙

BPD, 全名是「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即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對人際關係、自我形象、情感表現極為不穩定及十分容易衝動。



治療篇﹕

思健醫務中心_精神科專科張正平醫生_精神健康專欄_精神科簡稱_治療篇

心理治療

ACT:

接納與承諾治療

ACT 全名是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即是接納與承諾治療。該療法是由Steven C. Hayes等人所發展出來的其中一種第三代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取向並不旨在改變思想,而是著重接納、正念、承諾,以個人價值觀為基礎作出行動,最終希望增加個人的心理彈性去面對人生。

CBT:

認知行為治療

CBT 全名是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即認知行為治療。該療法以系統化的方式處理各種情緒困擾,對於治療抑鬱症、驚恐症、社交焦慮症及強迫症等有實證的效果。治療主要從負面行為或思想方面介入,透過改變思考模式及行為習慣,建立新的應對技巧和方法,從而改善情緒問題。

DBT:

辯證行為治療

DBT 全名是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即辯證行為治療。該療法是第三代認知行為治療方法的一種,特別適用於情緒嚴重受困擾的患者。治療目標旨在幫助患者了解並接納負面情緒及學習調節負面情緒技巧,同時嘗試作出行為改變。

EFT:

情緒導向治療

EFT 全名是Emotional Focused Therapy,即情緒導向治療。該療法由心理治療的權威格林堡博士創辦。情緒導向治療提倡運用情緒來改變情緒的方式,逹致持久的行為、思想和人際互動的改變。情緒導向治療能有效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創傷後遺症、人際關係及夫妻問題等。

EMDR:

眼動身心重組療法

EMDR 全名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即眼動身心重組療法。該療法利用眼球來回轉動啟動大腦重整創傷回憶,以舒緩負面情緖及減輕生理過敏反應的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由心理學家Dr. Francine Shapiro 於1988年發表,成功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患者。

MBCT:

靜觀認知療法

MBCT全名是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即靜觀認知療法。該療法是將靜觀減壓治療的理念與認知行為治療融合,研究證明能有效地預防抑鬱症復發,亦可以治療焦慮症、驚恐症等心理疾病。這套療法幫助患者提高自身覺察能力,學習包容接納自己和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事,從而減輕生活中各種壓力。


非藥物治療

TMS:

腦磁激療法

TMS 全名是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即腦磁激療法。TMS治療利用電磁線圈產生的磁性脈衝,可刺激相關腦部位置,達致治療抑鬱症的效果,不會有任何藥物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

ECT:

腦電蘯治療

ECT全名是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即腦電蘯治療。該治療主要通過電極讓電流從頭皮表面傳導到大腦內部而誘發癲癇。ECT 是一種通常在醫院進行的手術,患者需要在全身麻醉情況下接受ECT治療。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張正平醫生





350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